【秋燥 × 便祕的中醫解法】

【秋燥 × 便祕的中醫解法】
「肺與大腸相表裡」——肺氣宣發、津液充足,
腸道才好「潤滑」運行。入秋後乾燥上升,肺陰被燥氣消耗,
津液不足,就容易出現排便乾結、兩三天才上一回、解完仍不暢的狀況。
▸為什麼秋天特別容易卡?
✔秋燥傷肺:肺主宣發肅降,肺氣不降,腸道蠕動也跟著慢。
✔津液不夠:水喝少+吃太乾+熬夜,糞便變硬、通行困難。
✔情志緊繃:壓力讓氣機鬱滯,「有便意卻出不來」。
 
▸中醫怎麼處理?
辨證調理:依體質選擇「潤肺養陰、潤腸通便、理氣和胃」等方向,
常見以滋陰潤燥、養津行氣為主。(處方需由中醫師評估)
 
▸在家可做的日常預防
早睡早起、規律如廁(飯後10–20分鐘是最佳排便黃金期)。
每日腹式呼吸:幫助肺氣下行、帶動腸蠕動。
提肛運動:每次10下、一天3回,強化骨盆底與排便反射。
 
▸日常飲食習慣
溫水分段喝:起床一杯溫開水,白天少量多次。
潤燥食材:梨、銀耳、百合、芝麻/黑芝麻、蜂蜜、秋藕、木耳、牛油果、奇異果。
纖維+好油:地瓜、燕麥、秋葵、菇類+橄欖油/亞麻仁油少量拌食,幫助糞便柔軟。
益生菌友善:優格、味噌、納豆,維持腸道菌相。
少辛辣、少乾硬、少冰冷酒精與過量咖啡,避免更傷津耗氣。
 
▸小技巧|上廁所更順
腳墊高(小凳子讓膝高於臀,模擬蹲姿)。
別憋便:有便意就去,越拖越乾更難解。
腹部順時針按摩:肚臍為中心,輕柔按壓3–5分鐘。
 
▸什麼時候要就醫?
便血、體重不明原因下降、腹痛持續或排便習慣突然改變;
長期依賴瀉藥者,也建議由中醫師評估體質與腸道功能,對症調理。
 
▸秋天不只是潤肺,更要潤腸;
把「水分、油分、纖維、節律」都照顧好,卡關自然就會放行。
若你常年便祕、腹脹、口乾咽燥,歡迎預約中醫體質檢測,
從根本調整,輕鬆跟卡廁所說再見。